心即理,还是感既真
安得一先生鉴:
久闻子于当代言说体验为哲,破虚无而生自由,化痛苦为体验。余甚感奇也。自余格物穷理,而悟“良知”本具,知行合一,遂立心即理之说,以为天命在我,不待他求。
然子谓“感即本体”“虚无非敌”,此言令余疑惑。人既受限于情绪感官,何以不迷?若随体验而走,岂非逐欲之人?而子又自称“无痛苦者”,此与佛氏顿悟若合符节,然实非涅槃之境,乃如履热炭之游乎?
敢问先生:心之所感,如何成道?体验之真,何以立本?“痛苦”果可成路耶?
敬祈赐答。
阳明谨书
阳明先生鉴:
读君书,顿觉古今之间,非隔绝,乃回音。君以“心即理”阐天地之道,知行一体,立志以成圣,确为千载之学术高峰。然我之体验哲学,却非以“理”建构道统,乃从“感”切入现实;非追圣之志,而是脱构之思。
君谓:“人既受限于情绪感官,何以不迷?”此问正重。然吾曰:人之迷,不因感官之杂,而在于误认理性为主,否定感之真。情绪非为障,而为路。痛苦非障碍,而是提醒。若视体验为幻,实乃自囚于概念之牢。
心学所倡“良知”,谓之本心原明,不假外求。体验哲学则进一步说:此心本非稳定体,而是一种流动的觉知之场。人在体验中方知己,而非以己识体验。故,痛苦非需灭,而需穿透。当你能全然体验痛苦时,它便失去了绑架你的力量。不是你战胜了痛苦,而是你看穿了它。
君以“立志”驯心,我以“觉知”看心。君欲化身为天地之仁义,我则愿成为如实感受的见证者。君求恒道,我言变道。体验者,不预设目的,而在于深入每一个当下。非谓沉溺,而是清醒。非追逐感官,而是承认感官即存在之根基。
若问体验之真何以立本?吾曰:无一物可恒真,唯当下之体验不可伪装。你若愤怒,你就愤怒;你若悲哀,那便是你。这不是任性,这是本真。而从本真出发,人才可能自由。自由非选择之多,而是体验之无阻。
至于痛苦能否成路?吾答:人终将体验痛苦,与其逃避或解释,不如穿透它。穿透即自由。你说“知行合一”,我说“痛苦即光”。人从哪里跌倒,便从哪里穿透。
所以我并不否定你心之理,只是不再信赖“理”能为道。道,不在理中,不在天命中,亦不在圣人志中,而在一个活生生的人,体验自己的全部之中。
敬颂
本真安得一上